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的制作方法
1.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具有涉及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背景技術:2.轉輪除濕機能極大地減少空氣中的水分,是某些對環境濕度有特殊要求的工業工程的重要設備。3.轉輪除濕機通常包括機箱和除濕轉輪,根據轉輪除濕機的原理,需要將轉輪人為分成除濕區和再生區,例如將除濕轉輪軸線水平地設置在機箱中,上部設為再生區,下部設為除濕區;將新風冷卻后吹過除濕區,得到干燥的處理風;將新風加熱后吹過再生區,使除濕轉輪中的水分被帶走;因此轉輪除濕機的機箱又分為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4.現有技術中,為了提高機箱的氣密性以及降低成本,機箱通常一體成型,設置多個隔板橫設在機箱中,將機箱分隔出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除濕轉輪貫穿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轉輪中間設有密封條,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設有隔板。5.但上述方案存在如下缺點:由于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之間溫濕度存在較大差異,隔板難以有效阻隔再生風道和除濕風道的熱交換和濕度交換,使轉輪除濕機的除濕性能降低。6.上述方案在再生風道或者除濕風道內壁設有隔熱層,但是共用的隔板還是會有熱量以熱傳導的形式通過金屬的機箱在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之間產生熱交換。7.還因為隔板和隔板的連接之間以及隔板與機箱的連接之間存在間隙,熱量以熱對流的形式通過間隙在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之間產生熱交換,濕度也因為間隙會產生影響。技術實現要素:8.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以有效隔絕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之間的熱交換和濕度影響。9.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技術方案為: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包括除濕風道外殼、再生風道外殼、隔熱層和除濕轉輪;10.所述再生風道外殼設置在除濕風道外殼的側部,所述隔熱層覆蓋于再生風道外殼的外壁;11.所述除濕轉輪穿過除濕風道外殼的側壁、再生風道外殼的側壁和隔熱層的側壁,所述除濕轉輪的除濕區在除濕風道外殼內,所除濕轉輪的再生區在再生風道外殼內。12.進一步地,所述除濕風道外殼的截面呈中空的l字型,使除濕風道外殼具有陰角,所述再生風道外殼為矩形,所述再生風道外殼通過隔熱層貼附在除濕風道外殼的陰角。13.進一步地,所述除濕風道外殼、再生風道外殼和隔熱層均開設對應除濕轉輪的轉輪通道,所述除濕轉輪通過轉輪通道穿過除濕風道外殼、再生風道外殼和隔熱層;14.所述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在除濕風道外殼的轉輪通道邊沿和隔熱層的轉輪通道邊沿之間。15.進一步地,所述隔熱層為云母隔熱片。16.進一步地,所述除濕風道外殼、再生風道外殼和隔熱層均開設對應除濕轉輪的轉輪通道,所述再生風道外殼的轉輪通道內壁設有橡膠隔熱片,所述橡膠隔熱片貼附除濕轉輪,所述橡膠隔熱片與除濕轉輪滑動連接。17.進一步地,還包括再生加熱器、再生風機和再生接管;18.所述再生風道外殼內,所述再生加熱器設置在除濕轉輪靠近再生風道外殼的進風口一側;19.所述再生風機設置在再生風道外殼外部,所述再生風機通過再生接管與再生風道外殼的出風口連接。2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中,設置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和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能實現在再生風道外殼的外壁上設置隔熱層,所述隔熱層緊密,方便維護隔熱層,能有效隔絕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的熱交換;設置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和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相比于現有技術,避免了設置多個隔板,所以也避免了隔板的安裝使除濕風道外殼和再生風道外殼之間存在連通的間隙,故而避免了除濕風道外殼和再生風道外殼熱對流,避免水分流向除濕風道。故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能有效隔絕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的熱傳導和濕度擴散。附圖說明2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的整體結構側視圖;22.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的部分結構示意圖;23.標號說明:24.1、除濕風道外殼;2、再生風道外殼;3、除濕轉輪;4、再生加熱器;5、再生風機;6、再生接管。具體實施方式25.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26.請參照圖1-2,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包括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隔熱層和除濕轉輪3;27.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設置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側部,所述隔熱層覆蓋于再生風道外殼2的外壁;28.所述除濕轉輪3穿過除濕風道外殼1的側壁、再生風道外殼2的側壁和隔熱層的側壁,所述除濕轉輪3的除濕區在除濕風道外殼1內,所除濕轉輪3的再生區在再生風道外殼2內。29.由上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中,設置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1和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2,能實現在再生風道外殼2的外壁上設置隔熱層,所述隔熱層緊密,能有效隔絕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的熱交換;設置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1和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2,相比于現有技術,避免了設置多個隔板,所以也避免了隔板的安裝使除濕風道外殼1和再生風道外殼2之間存在連通的間隙,故而避免了除濕風道外殼1和再生風道外殼2熱對流,避免水分流向除濕風道。故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能有效隔絕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的熱交換。30.進一步地,所述除濕風道外殼1的截面呈中空的l字型,使除濕風道外殼1具有陰角,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為矩形,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通過隔熱層貼附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陰角。31.由上描述可知,所述轉輪需要穿過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設置上述除濕風道外殼1的特殊形狀,使隔熱層能更緊密的貼附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陰角,避免氣流通過隔熱層和除濕風道外殼1的間隙與外部環境產生流動,提供了所述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的氣密性。32.進一步地,所述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均開設對應除濕轉輪3的轉輪通道,所述除濕轉輪3通過轉輪通道穿過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33.所述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轉輪通道邊沿和隔熱層的轉輪通道邊沿之間。34.由上描述可知,所述密封圈避免氣流通過隔熱層和除濕風道外殼1之間的間隙與外部環境產生流動。35.進一步地,所述隔熱層為云母隔熱片。36.由上描述可知,上述設置提供了一種簡單高效的隔熱層的材質。37.進一步地,所述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均開設對應除濕轉輪3的轉輪通道,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的轉輪通道內壁設有橡膠隔熱片,所述橡膠隔熱片貼附除濕轉輪3,所述橡膠隔熱片與除濕轉輪3滑動連接。38.由上描述可知,所述橡膠隔熱片,避免氣流在除濕風道外殼1內部和再生風道外殼2內部之間流動。39.進一步地,還包括再生加熱器4、再生風機5和再生風管6;40.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內,所述再生加熱器4設置在除濕轉輪3靠近再生風道外殼2的進風口一側;41.所述再生風機5設置在再生風道外殼2外部,所述再生風機5通過再生風管6與再生風道外殼2的出風口連接。42.由上描述可知,上述設置提供了一種再生加熱器4、再生風機5和再生風道外殼2的連接結構。4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的應用場景為:當轉輪除濕機44.實施例一45.請參照圖1-2,一種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包括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隔熱層和除濕轉輪3;46.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設置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側部,所述隔熱層覆蓋于再生風道外殼2的外壁;47.所述除濕轉輪3穿過除濕風道外殼1的側壁、再生風道外殼2的側壁和隔熱層的側壁,所述除濕轉輪3的除濕區在除濕風道外殼1內,所除濕轉輪3的再生區在再生風道外殼2內。48.所述除濕風道外殼1的截面呈中空的l字型,使除濕風道外殼1具有陰角,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為矩形,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通過隔熱層貼附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陰角。49.所述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均開設對應除濕轉輪3的轉輪通道,所述除濕轉輪3通過轉輪通道穿過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50.所述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還包括密封圈、再生加熱器4、再生風機5和再生風管6,所述密封圈設置在除濕風道外殼1的轉輪通道邊沿和隔熱層的轉輪通道邊沿之間。51.所述隔熱層為云母隔熱片。52.所述除濕風道外殼1、再生風道外殼2和隔熱層均開設對應除濕轉輪3的轉輪通道,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的轉輪通道內壁設有橡膠隔熱片,所述橡膠隔熱片貼附除濕轉輪3,所述橡膠隔熱片與除濕轉輪3滑動連接。53.所述再生風道外殼2內,所述再生加熱器4設置在除濕轉輪3靠近再生風道外殼2的進風口一側;54.所述再生風機5設置在再生風道外殼2外部,所述再生風機5通過再生風管6與再生風道外殼2的出風口連接。5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的使用及原理:56.轉輪除濕機分為除濕風道和再生風道,除濕轉輪的除濕區一般空氣溫度12-23℃,含水量很低,露點可以達到-75℃,再生區是高溫高濕區域,溫度可達140℃,絕對含水量可以是除濕區的幾百倍,因此,再生風道和除濕風道的密封問題、防止冷熱傳導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除濕機的除濕效果和運行能耗。57.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述轉輪除濕機獨立再生風道結構設置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和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避免了現有技術中使用隔板將機箱分隔出再生風道和除濕風道,故而避免了存在隔板之間的間隙或者隔板與機箱之間的間隙;使再生風道外殼和除濕風道外殼更加密閉。58.現有技術中的再生風道中和除濕風道中難以增設隔熱層,增加再生風道和除濕風道的熱絕緣性,因為隔熱層一旦損壞需要拆開隔板,這在實際操作中具有諸多困難,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和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的設置使工程師方便在再生風道的外部設置隔熱層,使得熱量不易通過金屬制的機箱以熱傳導的方式流向除濕風道。59.在使用了獨立的再生風道外殼和獨立的除濕風道外殼后,再生風道和除濕風道之間存在熱交換和氣流交換較多的位置就是除濕轉輪的轉輪通道。因此設置橡膠隔熱片貼附除濕轉輪設置,隔斷了轉輪通道。60.并且轉輪通道與外界環境也并非密封,設置所述除濕風道外殼的截面呈中空的l字型,使隔熱層在除濕風道外殼上的貼附更緊密,貼附面積更大,并且在隔熱層和除濕風道外殼之間設置密封圈,隔斷了轉輪通道與外部空間的通道。61.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咨詢熱線
133-5299-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