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的除濕方法
身體有了濕該怎么辦?中醫里一種說法,“千寒易去,一濕難除”,如果能去看中醫醫生,給醫生進行科學的指導是最好的。不過,羅眈也告訴讀者,平常注意日常保健,用好4招也能較好地預防濕氣對身體的困擾。
1、少淋雨防外濕
“回南天,墻上的是有形的濕,雖然在身體外,可不注意的話,有形濕同樣會侵入體內。”在回南天里,家庭最好能除濕,不要讓水濕掛在墻上。尤其是一些人家里鋪的是木地板,雖然表面看不到水濕,可每到晚上、早晨時,濕氣同樣會附在上面,這時應該睡在遠離地面的床上,也盡量少讓孩子在地上玩耍。
現在的天氣也是陰雨連綿,盡量少在雨中徘徊,如果可能,就不要在下雨時外出,因為身體接觸水濕后,也容易導致水濕滯留在體內。另外,在回南天時,衣服一定要吹干再穿,否則,容易通過未干的衣服侵入人體。
2、多運動排內濕
現代人不喜歡運動,其實對除很不利。“水濕排出體外,要么通過發汗,要么通過小便。”濕重的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愿運動,越是不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其實,通過運動,就能使濕氣以汗水的形式直接排出來。
3、食療減內濕
健脾化濕的同時,更需要減少內濕形成。因此,肥甘厚味的油膩食物,涼性水果、冰品冷飲等生冷食物都應少吃。食療方法上,可以用蓮子、薏米、紅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的功效。”
4、穴位艾灸除濕
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然后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復地推。推的過程中,要去找最痛的點,這個點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這“脾經管道”就打通了。脾經一通,多余的水濕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濕的,所以堅持推一段時間后,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濕的表現。
中醫里最獨特的治療方法可謂穴位療法,對付濕,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平時點按承山穴、俞府穴、三陰交穴,有健脾胃的作用,還有助于運化體內水濕。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仁愛分院中醫特色治療室副主任梁永秀則建議,除了點按穴位,還可以用艾灸。進行艾灸操作時,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皮膚上2~3厘米處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現溫熱感、紅暈,一次最好施灸20分鐘以上。
穴位注解
俞府穴:有叫腧中穴,腧府穴。該穴位于胸部,當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中線左右三指寬,鎖骨正下方
承山穴:微微施力墊起腳尖,小腿后側肌肉浮起的尾端極為承山穴。
三陰交穴:內踝尖上直上3寸,約4指幅寬,按壓有一骨頭為脛骨,此穴位于脛骨后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濕熱體質調理方法:1.作息規律,早睡早起,不熬夜,否則生物鐘內分泌神馬的各種紊亂,臉色差,長痘痘。當然啦,這個對好多人來說都好難,好像好多人都有晚睡強迫癥,為了調理體質,下定決心要改!2.多運動,幫助疏通毛孔,排毒,還可以鍛煉身體。3.飲食盡量清淡,少吃油膩甜食,可以多吃點水果蔬菜。否則治標不治本!4.慎飲酒。5.表亂喝神馬苦寒涼茶,不然變成什么寒類體質就更不好調理了。要去濕熱又不至于太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用的有:綠豆湯,既清熱又利濕,經常可以在家煮一點來喝;甘草1克加滑石6克的“六一散”,泡水喝能利尿通淋、清熱解暑。
濕熱體質是如何形成的:1抽煙、喝酒、熬夜則傷肝膽,進而傷脾胃,從而易促生濕熱體質;2長期的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宵夜等會導致肝膽脾胃功能的紊亂。易促生濕熱體質;3長期的情緒壓抑也會傷肝膽,導致體內濕熱無法疏泄,如果再借酒消愁,易生濕熱體質;4滋補過度,或本來就已經有內熱的傾向,又再進補,易生濕熱體質;濕熱的人不要大補;5長期生活在濕熱環境中的人,比其它的人更容易促生濕熱體質。
咨詢熱線
133-6050-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