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1.本實用新型涉及除濕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除濕機。背景技術:2.微通道,也稱為微通道換熱器,就是通道當量直徑在10-1000μm的換熱器。這種換熱器的扁平管內有數十條細微流道,在扁平管的兩端與圓形集管相聯。集管內設置隔板,將換熱器流道分隔成數個流程。3.除濕機又稱為抽濕機、干燥機、除濕器,一般可分為民用除濕機和工業除濕機兩大類,屬于空調家庭中的一個部分。其工作原理是:由風扇將潮濕空氣抽入機內,通過熱交換器,此時空氣中的水分子冷凝成水珠,處理過后的干燥空氣排出機外,如此循環使室內濕度保持在適宜的相對濕度。目前,現有的除濕機中換熱器一般豎直放置,導致熱空氣流通速率較慢,除濕效率較低。技術實現要素:4.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除濕機,用于提高換熱效率,提升除濕效果。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除濕機,包括外殼,所述外殼的左右兩側分別開設有至少一進風口和出風口,所述外殼內部設置有過濾組件、冷凝水收集槽、中空式換熱器、微通道換熱器和風扇組件;6.所述過濾組件設置在所述進風口和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之間,所述冷凝水收集槽固定在所述外殼的底端內壁上端,所述中空式換熱器傾斜固定于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上端,所述中空式換熱器與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上端面的傾斜角度為45°;7.所述中空式換熱器包括若干散熱翅片,若干所述散熱翅片與所述過濾組件垂直;8.所述微通道換熱器固定在所述中空式換熱器遠離所述過濾組件的一端,所述微通道換熱器包括若干扁管,若干所述扁管與若干所述散熱翅片平行且貼合相抵,所述微通道換熱器與所述冷凝水收集槽上端面的傾斜角度為45°;9.所述風扇組件設置在所述微通道換熱器和所述出風口之間,所述風扇組件的進風側朝向所述中空式換熱器,所述風扇組件的出風側朝向所述出風口。10.進一步地,所述微通道換熱器還包括若干第一集流管和若干第二集流管,若干所述扁管與若干散熱翅片平行且貼合相抵,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均與所述扁管導通,所述第一集流管固定設置在若干所述扁管上端,所述第二集流管固定設置在若干所述扁管下端,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均通過金屬管連接至外部的抽水裝置,所述抽水裝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集流管內泵入制冷劑,以及向所述第二集流管內抽出換熱過后的所述制冷劑。11.進一步地,所述外殼內部還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所述外殼的頂端內壁和底端內壁相抵,所述支撐板設置在所述風扇組件與所述微通道換熱器之間,若干所述扁管外部固定設置有連接板,所述連接板遠離若干所述扁管一端與所述支撐板相抵。12.進一步地,所述風扇組件包括u形支架和風扇,所述u形支架的上下兩端分別與所述外殼的頂端內壁和底端內壁相抵,所述風扇固定安裝在所述u形支架上。13.進一步地,所述過濾組件包括過濾網和滑槽,所述過濾網滑動連接于所述滑槽內,所述過濾網由無紡布材料制作而成。14.進一步地,所述外殼的前后兩側均開設有門開口,所述門開口與所述過濾組件的位置相對應,所述門開口內可轉動地連接有轉動門,所述轉動門上設置有門把手。15.進一步地,所述外殼上端固定設置有至少一提拉把手。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7.本實用新型通過將中空式散熱器呈45°傾斜放置在冷凝水收集槽上端,提升了外部熱空氣在中空式散熱器內部的散熱翅片上的流通速率,進而提升了中空式散熱器對外部熱空氣的散熱效率;同時將微通道散熱器固定在中空式散熱器遠離過濾組件一端,并使得微通道散熱器與冷凝水收集槽之間的傾斜角度呈45°,便于中空式散熱器的散熱翅片上的冷凝水從微通道散熱器的扁管中流入冷凝水收集槽內,避免積水。附圖說明18.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19.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外部結構示意圖。20.附圖標記:1、外殼;2、進風口;3、出風口;4、過濾組件;41、過濾網;42、滑槽;5、冷凝水收集槽;6、中空式換熱器;61、散熱翅片;7、微通道換熱器;71、扁管;72、第一集流管;73、第二集流管;8、風扇組件;81、u形支架;82、風扇;9、支撐板;10、連接板;11、門開口;12、轉動門;13、門把手;14、提拉把手。具體實施方式2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底面”和“頂面”、“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22.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新型除濕機,包括外殼1,外殼1的左右兩側分別開設有至少一進風口2和出風口3,外殼1內部設置有過濾組件4、冷凝水收集槽5、中空式換熱器6、微通道換熱器7和風扇82組件8;23.過濾組件4設置在進風口2和冷凝水收集槽5之間,冷凝水收集槽5固定在外殼1的底端內壁上端,中空式換熱器6傾斜固定于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中空式換熱器6與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面的傾斜角度為45°;24.中空式換熱器6包括若干散熱翅片61,若干散熱翅片61與過濾組件4垂直;25.微通道換熱器7固定在中空式換熱器6遠離過濾組件4的一端,微通道換熱器7包括若干扁管71,若干扁管71與若干散熱翅片61平行且貼合相抵,微通道換熱器7與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面的傾斜角度為45°;26.風扇82組件8設置在微通道換熱器7和出風口3之間,風扇82組件8的進風側朝向中空式換熱器6,風扇82組件8的出風側朝向出風口3。27.在本實施例中,進風口2設置有兩個。28.本技術方案通過將中空式散熱器呈45°傾斜放置在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提升了外部熱空氣在中空式散熱器內部的散熱翅片61上的流通速率,進而提升了中空式散熱器對外部熱空氣的散熱效率;同時將微通道散熱器固定在中空式散熱器遠離過濾組件4一端,并使得微通道散熱器與冷凝水收集槽5之間的傾斜角度呈45°,便于中空式散熱器的散熱翅片61上的冷凝水從微通道散熱器的扁管71中流入冷凝水收集槽5內,避免積水。29.優選的,微通道換熱器7還包括若干第一集流管72和若干第二集流管73,若干扁管71與若干散熱翅片61平行且貼合相抵,第一集流管72和第二集流管73均與扁管71導通,第一集流管72固定設置在若干扁管71上端,第二集流管73固定設置在若干扁管71下端,第一集流管72和第二集流管73均通過金屬管連接至外部的抽水裝置,抽水裝置用于向第一集流管72內泵入制冷劑,以及向第二集流管73內抽出換熱過后的制冷劑。在本實施例中,扁管71內部設有若干細微流道,外部的抽水裝置將低溫的制冷劑導入至第一集流管72內,并通過第一集流管72導入若干扁管71內的若干細微流道內進行換熱,換熱過后的制冷劑溫度升高,并匯集至第二集流管73,抽水裝置抽取第二集流管73內經過換熱的升溫的制冷劑,并通過外部的冷凝器對升溫后的制冷劑進行制冷,進而將冷卻后的制冷器導入第一集流管72內,實現制冷劑的循環利用。30.優選的,外殼1內部還設置有支撐板9,支撐板9的上下兩端分別與外殼1的頂端內壁和底端內壁相抵,支撐板9設置在風扇82組件8與微通道換熱器7之間,若干扁管71外部固定設置有連接板10,連接板10遠離若干扁管71一端與支撐板9相抵。通過支撐板9對連接板10的支撐固定,實現了對若干扁管71的固定限位,提升了微通道換熱器7的結構穩定性。31.優選的,風扇82組件8包括u形支架81和風扇82,u形支架81的上下兩端分別與外殼1的頂端內壁和底端內壁相抵,風扇82固定安裝在u形支架81上。通過設置u形支架81,實現了對風扇82的固定限位,提升了風扇82的結構穩定性。32.優選的,過濾組件4包括過濾網41和滑槽42,過濾網41滑動連接于滑槽42內,過濾網41由無紡布材料制作而成。無紡布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輕薄、阻燃、無毒無味、價格低廉、可循環再用等特點,通過使用無紡布制作過濾網41,提升了本技術方案的耐用性。33.優選的,外殼1的前后兩側均開設有門開口11,門開口11與過濾組件4的位置相對應,門開口11內可轉動地連接有轉動門12,轉動門12上設置有門把手13。通過設置轉動門12,使得過濾網41需要進行更換時,可以通過拉動門把手13開啟轉動門12,方便過濾網41進行更換。34.優選的,外殼1上端固定設置有至少一提拉把手14。通過在外殼1上端設置提拉把手14,使得除濕機需要進行搬運時,可以通過手提提拉把手14實現提動搬運。35.工作原理:36.當除濕機正常運行時,風扇82啟動,潮濕空氣從進風口2進入外殼1內部。首先過濾網41對潮濕空氣中的大顆粒雜質進行過濾,避免大顆粒雜質進入中空式換熱器6和微通道換熱器7中,影響散熱效果。經過過濾的潮濕空氣首先流向45°傾斜放置的中空式換熱器6,當中空式換熱器6呈45°傾斜放置在冷凝水收集槽5上端時,如圖1所示,由于中空式換熱器6與冷凝水收集槽5之間通過密封的支撐擋板連接,因此與正常豎直放置時相抵,中空式換熱器6的進風面積縮小為原來的二分之一,因此各散熱翅片61與潮濕空氣接觸面積變小,進而與各散熱翅片61接觸的潮濕空氣的空氣流速變快,利于散熱翅片61與潮濕空氣進行熱交換。微通道換熱器7的扁管71通過不斷導入外部的制冷劑,以及排出換熱后的制冷劑,實現持續制冷。與扁管71相抵的散熱翅片61被持續制冷,流經散熱翅片61的潮濕空氣遇冷凝結成水珠,并沿傾斜的散熱翅片61滑落至冷凝水收集槽5內,實現對水珠的收集。37.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咨詢熱線
133-5299-3419